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集粹

毛泽东的“李白情结”探析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日 10:25      点击量:582

毛泽东的“李白情结”探析

李白是盛唐诗坛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巨大,而在二十世纪的诗人中受其影响最大者,应该是“诗人政治家”或“政治家诗人”毛泽东了。毛泽东说:“我最喜欢李白。”[1]“情结”,是长期萦绕于人们心头难以化解的某种情感思绪,它能驱使或左右人无意识地行动,且往往通过某种意象或观念体现出来。毛泽东是个情感丰富的政治家诗人,几十年来,从不讳言对李白的喜爱之情,并且这种感情在他对李白诗歌的阅读、抄写、吟诵、引用、化用、运用、编选、评价中流露出来,更是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我们把这种长期萦绕于毛泽东心中难以化解的对李白喜爱的情感称之为毛泽东的“李白情结”。

一、毛泽东“喜欢李白”

毛泽东早在40年代就对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人说过:“我喜欢李白。”

(一)毛泽东圈阅李白诗

在张贻玖汇集的一份毛泽东圈画批注过的诗词目录中,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诗人429位。从目录中看,唐诗约600首,其中“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约占三分之一,而李白的诗就有81首,其篇目如下:

古风十五首/子夜吴歌/古朗月行/长干行二首/玉阶怨/沙邱城下寄杜甫/听蜀僧/月下独酌/望鹦鹉州怀祢衡/弹琴/登金陵凤凰台/鹦鹉州/静夜思/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闻笛/下江陵/赠汪伦/行路难三首/长相思二首/蜀道难/将进酒/送储邕之武昌/关山月/金陵酒肆留别/早发白帝城/梁父吟/北风行/山人劝酒/襄阳曲/拟古四首/沐浴子/妾薄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入蜀/江上吟/送友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上三峡/经下邳桥怀张子房/夜泊牛渚怀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清平调三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怀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客中作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鸣皋歌送岑征君/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苏台览古/忆秦娥·箫声咽/清平乐·禁闱秋夜/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2]P171

其中毛泽东两次三次四次甚至更多次圈阅的作品有“子夜吴歌”等19首。

(二)毛泽东抄写李白诗

毛泽东在闲暇或练习书法的时候,还常常用毛笔抄写或背写李白的诗。这些诗是毛泽东格外喜欢的,据相关资料统计计有21首,它们是:

古风五十九首·三/梁甫吟/将进酒/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听笛/赠汪伦/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送储邕之武昌/登金陵凤凰台/早发白帝城/越中览古/夜泊牛渚怀古/黄鹤楼/忆秦娥/清平调词三首

毛泽东曾将李白诗抄赠亲属、朋友和同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959年,毛泽东的儿媳刘思齐生了一场大病。毛泽东自己忍受着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巨大悲痛,多方关心刘思齐。8月6日写信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来慰藉她感情上的巨创,希望她能借此开阔胸襟。他说:“娃,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3]P321这说明,毛泽东认为读李白的诗可获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和精神力量。

(三)毛泽东吟诵、背诵李白诗

毛泽东十分强调通过吟诵和背诵等方式,反复理解和体会李白诗的内容和韵味。

1935年2月26日,红军再占入川门户娄山关这个有名的古战场,毛泽东又吟哦起李白的词《忆秦娥·箫声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4]P130

1948年3月,毛泽东从延安东渡黄河,他凝望着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深情地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并说:“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5]P45革命胜利在望,毛泽东借李白的诗抒发豪情。

1952年10月,毛泽东还给叶挺将军的孩子们书写了一幅《将进酒》。1956年2月4日晚上,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得知杜鹏程在宝成铁路建设工地上体验生活时,他说:“李白的《蜀道难》就是写的你们现在工作的那些地方的艰险情景,不过‘蜀道’很快就不‘难’啰!”说罢动情地吟诵起这篇诗中的一些片断。[6]P700

1958年3月29日,毛泽东于成都会议后乘江轮抵武汉。航行中,他问女驾驶员小石:“三峡有个白帝城吧?”小石说:“有的。”于是,毛泽东便背起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崖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着,毛泽东还一句一句地教小石背诵,直到她背会为止。[7]P131

1973年4月12日晚间,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接见黄镇等人,在谈了去美和访日的问题后,又谈了文学,涉及《昭明文选》、《唐诗三百首》以及李贺的诗,也背诵了李白等人的一些诗句。[8]P133

(四)毛泽东引用、化用李白诗

毛泽东在人际交际和工作中常引用、化用李白诗句,以解决实际问题。

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回顾他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时说:“我记得有一次画一幅‘半壁见海日’(笔者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我用了一条直线,上面加了一个半圆来表现。”[9]P63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占领土城,准备渡赤水河北上四川,却被川军咬住了,形势十分危急。1月28日上午,朱德决定亲自上前线指挥。毛泽东为朱德举行欢送仪式时,朱德激动地说:“不必兴师动众,不必兴师动众。礼重了,礼重了。”毛泽东当即说:“理应如此,理应如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嘛。”[10]

在长征途中,有位女同志看到毛泽东的头发长得太长了,便动员他去理发。毛泽东诙谐地说:“要不打一个漂亮仗,就是白发三千丈,我也不理了。”[11]

1936年,毛泽东为东渡黄河的红一军团诸将领送行,顺口吟诗道:“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这是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前两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地游”改用过来的,为红一军团的将军从祁连山到晋地(山西)去开辟工作送行。[12]P123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诗人柯仲平等文艺工作者下乡饯行劝酒时,顺口吟出了李白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13]P123以表示对文艺工作者下乡为工农兵服务的赞许。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家乡的亲友来北京看望他,但因生活不习惯想早点回家。毛泽东引用李白诗句说:“京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以此表示对亲友怀乡心情的理解。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会见了前妻贺子珍,吟诵李白《别东林寺僧》的诗句:“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鸣。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以表示依依惜别之情。1961年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毛泽东又特地书写《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并说:“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几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借以沟通彼此的感情,有一个好的心情,鼓起勇气,战胜困难。”1970年8月,毛泽东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上,又用李白的诗句“杞国无事忧天倾”,来批判林彪、陈伯达的篡党夺权野心。[14]P124-128

此外,毛泽东还用李白《远别离》诗中“尧幽囚,舜野死”的诗句批注《三国志集解·魏书·文帝纪》。[15]

(五)毛泽东编选与李白有关的诗词集

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亲自编选《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一书,印发给与会代表,其中收入李白的《蜀道难》、《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上三峡》、《早发白帝城》和《送友人入蜀》6首诗。[16]P1

1957年3月7日,毛泽东在与七省市教育厅局长谈话中谈到学校课程设置时提出:“教材要有地方性,应该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文学课各地就可以讲些本地作家的作品,四川就可以讲李白、杜甫的东西。”[17]P121

毛泽东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得知古典诗词被“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当作封建主义的毒品禁止印行,十分恼火地对身边的同志说:“现在没有书,咱们搞一本吧。选它五百首诗,五百首词,三百首曲,三十篇赋。”[18]如果这个想法能够实现,我想选诗中必定是唐诗最多,而且有可能李白的诗是最多之一。

1957年初,毛泽东与诗人臧克家谈诗,谈李白。据臧克家回忆说:“毛主席也有个人特别喜爱的古代诗人。在谈话中,对唐代两大诗人——李白、杜甫,比较起来,毛主席更欣赏李白。”陪毛泽东晚年读书的芦荻也说:“毛主席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尤其喜欢李白的诗。”据谢静宜回忆,也说:“毛泽东多次称赞李白是诗人之冠。”[19]P122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李白的诗的确是终身喜爱。李白的诗歌成了毛泽东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表情达意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丰富而有情趣的语言材料。

二、毛泽东评论李白

1949年12月,毛泽东赴莫斯科途中,在列车上曾与陪同的苏联专家费德林评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毛泽东评论说:“李白,唐代杰出诗人。他像天才诗人普希金对俄国人民的贡献那样,为中国人民写下许多珍贵的艺术诗篇。李白的诗是登峰造极的,他是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家。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20]P28-29现将毛泽东评价李白其人其诗主要论点做一些分析。

(一)“李白有道士气”与“尽想做官”

1、先看李白“有道士气”

毛泽东早在40年代,就曾对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人说过:“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21]

李白的文化思想比较复杂。他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据他自己在诗中说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是讲道术的书,“百家”当然不止于儒家。又说:“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他看了诸子百家各种各样的书,受的是一种不拘束的教育。在二十岁前后,李白游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还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士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好几年。这些生活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热衷用世,追求功名,具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他爱道士、神仙,练过大丹,受过符箓,同道士们来往非常密切,道家思想给他很深的影响,时时向往闲适清静的生活,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同时他也爱豪侠、喜欢饮酒,放浪形骸,追求现实的快乐,追求精神的陶醉。这些思想形成了李白的“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正因为李白有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内容与风格,时而现实,时而虚幻,时而浓烈,时而淡远,时而恬静,时而雄放。在他的心灵里,一面饱含着盛唐精神的光辉,同时又感到空虚和不满。这在李白《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篇中有所反映。

李长之先生认为,李白信仰道教的原因是“李白的本质是生命和生活,所以他之接收道教思想是当然的了。生活上的满足是功名宝贵,因此李白走入游侠;生命上的满足只有长生不老,因此李白走入神仙。”[22]P3

毛泽东评价“李白有道士气”,是指李白早年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求仙访道,隐居山林,因此他的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积极的一面是使他充满笑傲王侯、讽刺权贵、超世拔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的浓烈感情与精神状态;消极的一面是使他有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主义思想和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活动。所以清人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23]这种洒脱豪放的艺术气质及其背后传达出的追求个性解放、反抗世俗规范的人生价值观,是毛泽东喜爱李白的主要原因。李白的诗歌艺术,融合了道家的洒脱飘逸与屈骚的奇逸瑰丽,超越有限的现实人生,以无穷无尽的宇宙自然为其精神的栖息地,向传统的儒家社会理想发起了坚决的挑战,表现出一种脱俗之气,而不像杜甫“站在小地主的立场”,把希望寄托在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身上,因而赢得了毛泽东的好评。

2、再说李白“尽想做官”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说:“唐朝时,有个姓韩的在荆州做刺吏,所以人们把他叫做韩荆州。后来有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叫李太白,他想做官,写了一封信给韩荆州,把他说得了不起,天下第一,其实就是想见韩荆州,捧韩荆州是为了韩荆州给他一个官做。因此就出了‘韩荆州’的典故。”[24]P337-338毛泽东引用李白《与韩荆州书》的故事,是说明李白只想做官。

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同“四人帮”中的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谈到中国的历史分期问题。毛泽东表示赞成“郭老(沫若)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他说:“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做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了,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里是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油锅了。”[25]P1291

毛泽东这段评论是因为评价秦始皇而连及李白。毛泽东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上,一向是“崇法贬儒”。他在阅读历史和诗歌时,非常重视人们对法家人物的评价。凡符合他的观点者,便大加表扬;凡不符合他的观点者,便加严厉批评。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之三里,既赞扬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又对秦始皇不恤民力、大兴土木和派人出海求仙等行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应该说是比较公允的。但毛泽东不同意李白对秦始皇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苛该指责。李白的《望鹦鹉州怀祢衡》一诗也涉及到曹操的评价,毛泽东同样不满李白对曹操的指责。李白在这首诗里,礼赞了曹操“魏武营八极”的业绩,也批评了他“蚁观祢衡”的过失,对祢衡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哀惋。李白对曹操的微词,激起了崇拜曹操其人的毛泽东的不满,他认为“魏帝营八极,蚁观祢衡”的说法,近乎贴了曹操的大字报。在《三国志·魏书》中,注释者卢弼指责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为“奸雄欺人之语”,是“志骄气盛,享大而夸”,“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毛泽东不同意卢弼对曹操的评价,他说:“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武营八极,蚁观祢衡’,此为近之。”[26]其实,卢弼与李白对曹操的评价并不相同,但毛泽东对李白作出了严厉的批评。我们从这两例李白对涉及毛泽东崇奉的封建帝王的评论来看,毛泽东总是对李白作出了言过其实的批评,不免有些偏颇,这可能是与政治家毛泽东以拥护法家与否为评价标准以及他的性格个性有关吧。

我们再看毛泽东对李白的两次指责:“你李白呢?尽想做官!”“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了,将来有希望。”确实,李白想做官,他一生都在追求为世所用的机会。第一次是玄宗请他到长安做翰林侍诏,他光荣地失败了;第二次是参加永王璘的军队,他耻辱地失败了;第三次追随李光弼征讨大军请缨杀敌,他因病折回,次年病死族叔李阳冰家中。这正像他在《临终歌》唱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李白为何想做官?叶嘉莹先生指出:“李白的求仕,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第一,是出于追求不朽的愿望,这显然受儒家的影响。第二,他是一个天才,他不甘心使自己的生命落空。第三,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李林甫、杨国忠对朝政的败坏,后有安史之乱的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所谓‘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刘琨《答卢谌书》),他是把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的。”[27]P245

3、“道士气”与“做官”有关

在唐朝,一般人求仕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但李白是“不羁”的天才,他求仕的方法也和常人不同。他的方法是学道求仙和周游天下。李白的一切追求和理想都有他自己的一份天才的狂想,他要让自己的才华展露于社会,获得君主的欣赏,只要能得到任用,他的天才马上就可以下定天下了。而在唐朝,学道求仙真是可以出名的。因为唐朝的皇帝尊奉老子为其始祖,唐玄宗曾下令让每一家都备有《老子》这本书,甚至在科举考试中也加入了《老子》的科目。所以,道家很时兴,道士也很出名,许多宗室都出家学道。李白就是通过道士司马承祯认识了出家学道的玉真公主,另外他还认识一位很有名的道士叫作吴筠。这些人在唐玄宗面前赞扬李白,于是玄宗就召见了他。据说,召见的时候,天子“降辇步迎”,而且“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然后他就做了翰林待诏。可见“学道”与“做官”是有联系的。

(二)“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与子女谈话时说过:“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28]

这段话主要是对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评价。“文采”,指辞采,才华。“文采奇异”,是指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文辞奇逸瑰丽、洒脱飘逸,自然清新的特色。“气势磅礴”,是指李白诗歌气势盛大、境界开阔,具有豪放的气魄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如杜甫所说的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震撼力量,这正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脱俗”,指不沾染庸俗之气,一是指李白蔑视世俗,笑傲王侯,不满现实,追求个性解放,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二是指李白诗歌没有“儒生气”,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内敛、婉转、悠长的儒家诗派的“温柔敦厚”的诗风,而是表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曹丕开以气论文先河,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29]P60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象一股狂飚,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不同时代的读者。李白这种气质和才情是受盛唐文化的哺育。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范传正说得好:“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宏廓,拔俗无类。”[30]袁行霈先生将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联系起来,分析了李白诗“以气胜”的特点,他说:“李白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不得不慑服于他的力量。李白诗,综而言之,其气势、其气逸、其气壮。析而论之,有气骨、有气象、有气势。”[31]P231-232李长之先生认为,李白诗歌题材雄大壮阔和气势豪迈的原因是“因为李白生命力充溢之故,他取材的歌咏对象多半是雄大壮阔的”,“李白诗的特点,还是在他的豪气,‘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再好也没有的对于他的诗的写照了。”[32]P3

1、《将进酒》等是“好诗”

毛泽东“喜欢李白”,并对李白的代表作进行了较高的评价。

他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在《将进酒》的标题前,画着一个大圈,标题后又连着画了三个小圈,开头上指注:“好诗。”李白这首诗虽有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方面,但是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气概豪迈,感情奔放,境界开阔雄壮。毛泽东对这类强烈追求个性解放、不畏权贵、不崇拜偶象的诗都很欣赏。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名句,毛泽东都画着重线。好几本诗集里,这些诗的标题前都画着两个、三个圈,有的书中,标题前画圈,正文开头处连画三个小圈[33]P65-66。足见毛泽东极为重视和喜爱。

2、《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庐山的奇山、秀水、飞瀑等自然景观,并借以抒发寂寞愁苦心情。这首诗“笔下有仙气”,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感情豪迈,气势雄伟,给人以美的享受。毛泽东非常喜欢这首诗,在《毛泽东手书选集》里,收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全诗一祯,用线为红线竖格的“中国人民军事委员会”稿纸,可知书写时间当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间或有几个别字,当是凭记忆书写的。此诗中的“登高壮阔天地间”等四句,毛泽东在1959年8月和1961年9月曾两次手书,一赠长媳刘思齐,“为她消愁破闷”;一赠当时在庐山开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各同志,希望中央领导核心成员鼓起勇气,增强信心,战胜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

毛泽东一生也与李白一样,爱好游历名山大川。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在《讲堂录》中写道:“汗漫九垓,遍游四宇”,“游之为益之大矣哉”,益在何处?“陶写胸襟,可以养气”、“消愁破闷”、“陶写胸襟”正是李白诗的欣赏娱乐感化功能的强调。

3、《蜀道难》“主要是艺术性很高”

1975年,毛泽东同陪他读书的北京大学讲师卢荻,谈到李白的名作《蜀道难》,曾对她说:“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性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让人仿佛也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了。”[34]

在一本中华书局印行乾隆间蘅塘退士原编的《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毛泽东在《蜀道难》这首诗的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并批注说:“此篇有些意思。”[35]P46在另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蜀道难》这首诗题头上方也画了一个大圈。[36]P62在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圈阅、编辑的《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中,将《蜀道难》作为开篇之作选录。毛泽东还多次引用、抄写这首诗。可见毛泽东对李白《蜀道难》很感兴趣,颇有研究,评论也是精辟的。从毛泽东对《蜀道难》的评价,我们从中可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评诗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测,任意拔高。毛泽东曾说:“此篇有些意思”,有人就“从思想性方面作出各种猜测”,其目的是“提高评价”,毛泽东认为“其实不必”。有人统计说,这首诗的寓意主要说法有8种之多。毛泽东认为“也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而应就诗评诗。

二是要重视诗歌的艺术性评价。毛泽东认为“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想象丰富,极富感染力,描写“淋漓尽致”,使人身临其境。这首诗以雄奇奔放的笔调,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奇好的神话,传神地写出了蜀山、蜀水、蜀道的磅礴气象,神秘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给我们以无尽的美的享受。

三是对浪漫主义诗风的赞许。《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毛泽东肯定了对现实的“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的描写,又肯定了对想象的“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的描写,更赞赏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而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让人仿佛也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

4、“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

幻想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想象,这种想象总是指向未来,并和人们的愿望相结合。幻想和想象是文艺创作中重要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赞赏“三李”的浪漫主义幻想,他认为“太现实就不能写诗了”。[37]P268

1958年1月16日,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讲话中说:“光搞现实主义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我们党建党以来,几十年没有研究过问题。”[38]P1260他还对刘松林、邵华说过:“李白的诗豪迈,想象力丰富,读了使人心旷神怡。”[39]P120据原在中央办公厅工作,“文革”期间曾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谢静宜回忆:毛泽东“喜欢的诗词一般是爱国的、有骨气、有气魄的佳作。他曾说过:‘李白的诗好’。他点了很多,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等。主席还多次称赞‘李白是诗人之冠’”[40]

李白的诗充满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幻想,《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代表作。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题头上方毛泽东画了一个大圈,在正文上方天头空白处各画了三个圈。毛泽东还手书过此诗。这首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作。诗人的梦游驰骋想象,驱使神仙成群罗列,虎为鼓瑟,蛮为回车,丘峦崩裂,日月照辉,创造了神异瑰丽的神仙世界,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毛泽东对末二句尤为喜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尽开颜”,点出了全诗主题,倒出了怀才不遇的心声,对美好仙境的向往,正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三、毛泽东诗歌创作中对李白的继承和超越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应该延续到毛泽东。这一点,不仅从毛泽东日常生活中对李白诗的圈阅、抄写、吟诵、背诵、引用、编选、评价等行为中流露出来,而且还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表现出来。

(一)毛泽东诗词创作中对李白诗词的化用

毛泽东对李白的诗烂熟于心,在诗词中巧妙地化用李白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从《贺新郎·别友》中的“挥手从兹去”,来自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念奴娇·昆仑》中的“安得倚天抽宝剑”,化用了李白《大猎赋》中的“于是擢倚天之剑”和《临江王节士歌》中的“安得倚天剑”;《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截断巫山云雨”,由李白《清平调》之中的“云雨巫山枉断肠”化出;《七律·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点化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借鉴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化用李白《战城南》中的“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诗意。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一一赘述。

(二)李白思想气质对毛泽东的影响

我们从毛泽东身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李白的思想、气质对他的影响。李白笑傲王侯、蔑视权贵、狂放不羁、追求个性解放、相信自我的精神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对封建社会尊为“圣人”的孔夫子直呼其名。毛泽东十分赞赏这种不崇拜偶象,不畏权贵的精神。而且他还在对李贺的赞扬中表示了同样的思想,他说:“中国的儒学家,对孔子就是迷信,不敢称孔丘。唐朝李贺就不是这样,对汉武帝直呼其名,曰刘彻、刘郎,称魏夫人为魏娘。一有迷信就把我们的脑子镇压住了,不敢跳出圈子想问题。”[41]P1301

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表现出了与李白有某些相通的思想感情。如在《沁园春·长沙》中“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精神与李白蔑视权贵的思想相通,“万类霜天竞自由”与李白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的思想相通;再如毛泽东老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相通。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李白抒发的情感只是个人的情感,虽然也能反映出在封建社会类似李白的知识分子的压抑、苦闷、反抗与追求,但对社会变革的意义不大,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立了革命志向,具有叛逆的精神。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42]P332李白的自我,是孤零零的个人;而毛泽东的自我是“大我”,是时代和广大群众的代言人。

(三)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对毛泽东的影响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是继李白之后现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甚至还可以说:“随着中国文化艺术习惯的变迁,他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最后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而酷爱和工善旧体诗词的代表。”[43]P496在毛泽东气势磅礴的浪漫主义诗风中,就蕴含着屈原、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基因。

神话传说是形成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因素。神话传说的魅力,不仅表现为永恒的欣赏魅力,还能体现为永恒的再创造魅力。马克思说神话是艺术发展的“土壤”和“武库”,就是指它为后世文艺家提供诗情、构思和素材的独特功能。古代神话传说同样是毛泽东艺术创作的土壤和武库。独具个性的幻想情怀,使他善于从神话传说中吸取灵感和素材,在借用、点化和改造中揉展出高士飘逸的内心世界,融铸成文采绚丽、想象奇诡的浪漫主义风格。在毛泽东诗词中,有20余首有神话典意。其中,运笔厚重,着色最浓、化用较奇,境界绚美的典故有三个:嫦娥舒袖、湘妃滴泪、鲲鹏逍遥。而这三个神话典故都与屈原、庄文、三李诗歌有关。可见“游仙”诗对毛泽东浪漫主义诗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游仙”,是古代文学中颇有影响的诗歌类型。它有特定的题材(创作中主题与神仙相遇),有特定的结构(超脱尘世,涉足飘渺的天界)。而毛泽东的“游仙诗“有所不同的是,他的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如《喋恋花·答李淑一》,作者怀念和颂扬的烈士忠魂,飞升至最圣洁的琼楼玉宇,他们的精神感动天仙,使吴刚捧酒,嫦娥舒袖,受到热情款待,这已经充分而形象地展示了他的情感倾向,远比作者自己介入来得更真切,更有效果。同时,作者写烈士忠魂与天仙的遇合,落脚点仍是人间现实。从艺术效果来看,虽然是深切悼念死者之情,却没有一点感伤、悲切和愁苦,充满了乐观豪放、洒脱飘逸的浪漫气息,这正是毛泽东个人情感风貌和审美趣旨的一贯特征,也正是毛泽东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体现。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与李白《蜀道难》的构思和风格也颇为相似,都是借记梦而写游仙。李白一生未到过剑阁,其《蜀道难》全凭神话传说。李白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听“越人语天姥”,于是“我欲因之梦吴越”。而毛泽东写《答友人》则是读友人写九嶷山的诗,于是“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园里尽朝辉“。这里有明显的承传关系。所不同的是,李白的游仙把自己摆进去了,“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而毛泽东的游仙依然是不包括作者的亲历亲见,只是客观地浓彩涂抹梦中的想象。李白写了梦前、梦中、梦后的完整过程,毛泽东重在梦境的形象。

鲲鹏,是李白、毛泽东乐引入诗的传说形象。鲲鹏典出庄子《逍遥游》的寓言形象。庄子塑造鲲鹏的本意是:即便是这种横空出世,绝云气、负青天的神鸟,也要凭借空气的浮力才能高翔远举,由此阐发了他的“有所待”和“无所待”的哲学问题。但后人以此形象入诗,似乎从来不按照庄子的愿意理解这个形象,据其气势风貌,把它改造为志向远大,壮美俊伟的崇高形象。多以自喻或喻人。李白写《大鹏赋》自喻:“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上李邕》中又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毛泽东诗词有四首写到鲲鹏。1918年写的《送纵宇一郎东行》:“君行吾为发洗歌,鲲鹏击浪从滋始”;1930年写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飞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此鲲鹏指蒋介石领导的军队,言其凶顽强大,红军战士则为手持万丈长缨的“天兵”;1963年12月,毛泽东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飞”,大鸟即鲲鹏。最有趣的是,李白和毛泽东在去世前都写了或发表了关于鲲鹏的诗词。李白一生以鲲鹏自喻,在临终时仍然如此。李白临终时,他写了《临终歌》(又叫《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毛泽东年轻时有“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概,到他逝世前的1976年1月发表1965年写的《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时,都没有泯灭他“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志向。这两位伟大的人物,虽然相隔一千多年,他们所处的时代、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怀着鲲鹏的梦想,悲凉地离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代,影响是永恒的。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3、张贻玖:《毛泽东读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4、蔡清富、吴万刚、黄辉映:《毛泽东与中国古今诗人》,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邓力群主编:《伟人毛泽东丛书——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6、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1版;

7、毕桂发主编:《毛泽东与影响他的历史人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8、陈锋、王翰主编:《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注释:

1、[1][21] 何其芳:《毛泽东之歌》,《时代的报告》(J),1978年第2期;

2、[2][5] [35]张贻玖:《毛泽东读诗》(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3、[3] 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Z),中央文献社,2002年04月第1版;

4、[4][6][8][12][17][19] [39]毕桂发:《毛泽东与影响他的历史人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5、杜鹏程:《难忘的关怀—回忆毛主席接见知识分子的一次盛会》,见《毛主席光辉照千秋》(Z),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2月第1版;

6、[7][11][13][14][26] 蔡清富、吴万刚、黄辉映:《毛泽东与中国古今诗人》(M),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7、[9]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口述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8、[10] 许长庚:《送总司令上前线》,《星火燎原》杂志(J),1985年第1期;

9、[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谈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0、[16] 刘开扬注释:《诗词若干首——唐宋名人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

11、[18] 张浩逊:《毛泽东和唐诗》,《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J),1995年第2期;

12、[20] (俄)尼·费德林,周爱琦译:《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M),新华出版社,1995年;

13、[22] [32]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页;

14、[23]龚自珍:《最录李白集》;

15、[24]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第二卷》(Z),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7-338页;

16、[25] 邓振宁主编:《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M),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17、[27] 叶嘉莹:《叶嘉莹说初唐唐诗》(M),中华书局,2008年1月;

18、[28] 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书法》,《瞭望》(J),1983年第12期;

19、[29]曹丕:《典论·论文》,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

20、[30]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21、[3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22、[33][36]中央档案馆整理:《毛泽东评点诗词曲精选》(上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

23、[34]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卢荻》,《光明日报》,1987年12月29日;

24、[37][43]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25、[38]毛泽东1958年1月16日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转引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26、[40]谢静宜:《毛主席读书生活片断》,《人物》,1998年第8、9期;

27、[41]摘自“毛泽东1958年3月22日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转引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28、[4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景志明(1956——):西昌学院副院长,国家二级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